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望而生信,仰而得道|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真理的味道——望道与《宣言》”主题教育党课讲座顺利开展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党史主题教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意识,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真理的味道——望道与《宣言》”主题教育党课讲座于2023年5月10日下午16:10在日华楼147教室智慧教室顺利开展。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答英娟、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可以及各党员教师、正副辅导员、学生支部党员、学生骨干参与聆听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学院副院长聂晓晶老师。

(图片1:合照)

(图片2:答英娟老师讲话)

(图片3:观众)

讲座伊始,聂晓晶老师介绍了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望道》。他强调陈望道同志的红色事迹与贡献是党史和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以《望道》这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引出本场讲座的主题,告知同学们这部红色经典著作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图片4:聂晓晶老师讲话1)

本次主题讲座围绕《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陈望道与《宣言》、探访《宣言》展示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源、批判精神与天下关怀六个方面开展本次主题教育。

(图片5:聂晓晶老师讲话2)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

聂晓晶老师指出,《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为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打下人才与理论基础。这份由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政党纲领,能够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他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1.在理论层面,《宣言》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的交汇点和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2.在实践层面,《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拐点,是社会主义五百年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

聂晓晶老师着重介绍了陈望道同志的主要贡献,强调《共产党宣言》这部红色革命经典的发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正是陈望道对《共产党宣言》的不断纠正与改版,快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陈望道与《宣言》

聂晓晶老师结合陈望道同志的人物生平,指出陈望道同志作为中国的语言学家以及教育家,他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介绍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发生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讲解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推崇。

探访《宣言》展示馆

聂晓晶老师告知同学们《宣言》展馆分为两大主题陈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千秋巨笔,一代宗师”介绍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勾勒其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光辉人生。他鼓励同学们举步参观《宣言》展示馆,进一步了解陈望道先生的学术生涯。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源

聂晓晶老师强调陈望道同志早年就投身新文化运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指出,陈望道同志用其一生践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一生的坚守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毕生忠诚于党的事业。作为复旦大学的老校长,传承红色基因,陈望道的人生经历无疑是最合适的“教科书”。

批判精神与天下关怀

聂晓晶老师提出,共产主义的真理,由青年人发现,也由青年人传播。批判精神和天下关怀,是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走到一起来的原动力。他呼吁同学们,作为共产主义青年应传承祖先们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朝传统文人对“修齐治平”的理想走。

最后聂晓晶老师总结到,陈望道同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必须要有人去坚持、去弘扬、去推动,而改变社会的理想也必须要有人去担当。青年一代要定位理想信念,踊跃为身边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人。

至此,本次“真理的味道——望道与《宣言》”主题教育党课讲座圆满结束。新时代青年应以“承红色精神之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信仰,以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为初心。希望全体党员干部传承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热情投入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去。


学前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