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聚焦实践优化,共促课程提升——教育学院教育人工智能微专业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发布者: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10-26浏览次数:18

为精准回应学生学习需求,持续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教育学院教育人工智能微专业教研组以“学生反馈为锚点,互听互评为抓手”,深入探讨课程教学的优化方向。

10月10日,教育人工智能微专业教研组组织学生开展期中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的意见与感受。同学们普遍认为微专业课程实用性强、贴近教育实际,多位学生提到“课程内容设计合理,能够结合实际教育场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学习体验良好”。与此同时,大家也期待进一步弱化纯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操作环节,并增加更多与教育学深度融合的实训任务,使知识运用更加贴合未来职业场景

(图片1:韩苏曼副院长讲话)

为切实回应学生期待,教研组于10月24日围绕课堂教学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并同步启动教师互相听课机制,聚焦“观察课程亮点与不足、探索实践教学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参与本次活动的领导老师有教育学院副院长韩苏曼、小学教育专业主任叶彬恩、学前教育专业副主任张宁与教研组成员李漠野、冯旼、谷玥姣、王欣然。

(图片2:各位老师听课照)

教育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李漠野老师在课堂练习中手把手指导学生运用函数筛选目标数据,将代码操作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精准呼应了学生在座谈会上提出的“侧重实践、增加教育类实操机会”的需求。

(图片3:李漠野老师讲话)

教研组走进课堂,细致观察李老师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情况。大家既记录了课堂中实操案例讲解、实践任务开展等亮点,也围绕“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衔接不足、教育实践场景覆盖较浅”等问题展开研讨。教师在互相听课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与教育场景的贴合,为后续教学调整明确了方向。

(图片4:李老师讲课过程1)

(图片5:李老师讲课过程2)

智能教学工具开发与应用

冯旼老师紧扣学生座谈会需求,以“理论+实践”开展课程:先拆解“扣子智能体”核心模块,解析“大模型多智能体系统”特点;课后引导学生参与“Aivilization”实操,实现理论向教育场景的转化。

(图片6:冯旼老师讲课1)

教研组听课后认为,冯旼老师的课程精准回应了学生“强化实践操作”需求,“理论拆解-概念延伸-实操落地”的教学节奏兼顾了知识系统性与实践导向,为平衡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范例。大家围绕丰富实操任务的教育学场景、调整教学节奏等细节交流,积累优化经验,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性与专业贴合度,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图片7:冯旼老师讲课2)

(图片8:冯旼老师讲课3)

教育人工智能热点与前沿

谷玥姣老师讲授AI在教育中的应用,涵盖智慧校园等场景。课程呼应学生“增加教育实践”的需求,通过视频展示、调研作业等方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AI教育应用要点。

(图片9:谷玥姣老师讲话1)

课后,教研组集中研讨,一致认可谷老师课程中“视频直观化教学”“校园AI调研实践作业”的设计,认为其精准回应了学生“强化实操、增加教育学实践”的诉求,紧密贴合教育场景。这为教研组后续优化微专业课程实践模块、提升教学与教育学场景的贴合度,提供了具体可落地的参考。

(图片10:谷玥姣老师讲话2)

(图片11:谷玥姣老师讲话3)

至此,教研活动顺利结束。本次活动以学生反馈为起点,以课堂互听互评为路径,聚焦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明确了课程优化的具体方向。教研组将继续围绕“实践导向、教育融合”持续推进教学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

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