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您好,欢迎收听“凝聚共识,筑梦中华”系列栏目,我是今天的广播员凌子晗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国家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定向社会前行的根本指南,更是引领青年践行初心的不朽旗帜。它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勾勒出时代发展的价值坐标。我们将循着 12 项价值准则,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探寻真理的力量,从校园生活到社会图景,从历史传承到时代使命,挖掘核心价值与青年成长的深层联结,让 24 字箴言成为青春路上的引路星。

(图片1:凌子晗笛同学播报)
今天,我们将了解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
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坐标”和社会治理的“价值罗盘”,其核心理论的内涵远不止于礼仪规范的表层,更深植于一个民族对理想社会秩序的集体追求与认同。对国家而言,文明价值是软实力的核心,为硬实力的增长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正当性;对社会而言,它如同“黏合剂”,能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培养信任、合作与共识,为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根基。对于未来教师的摇篮——教育学院的学生而言,践行文明核心价值绝非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的专业修行。我们不应只将课堂视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更应视其为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解、继承并勇于创新文明的新一代,要深度融合文明素养,培育构建基于相互尊重的对话式课堂,倾听每一个声音,珍视每一次提问,让课堂成为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的安全港湾。教育学院学生今日对文明价值的点滴践行,正是在为明日国家的文明奠基。他们不仅传承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其言行将直接影响未来公民的素养,从而深度参与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文明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举手投足间的细节与温度。对于教育学子而言,践行文明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专业之光照亮个体成长,推动社会进步。这既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独特的践行文明之路。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育学子的首要实践场,远不止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更在于如何有意识地将课堂转化为文明得以传承。例如在历史课上,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进程,理解文明的曲折与演进,培养其理性的文明史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同时,肩负起对文明的理解、尊重与创造的责任。我们的专业所长,就是将文明的种子巧妙地播撒在知识传授的土壤中。
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教育学子的最终使命是将文明的薪火传递至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需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我们更要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与社会,鼓励持续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因此,教育实践是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现场,我们以课堂、校园、社会为场域,将文明的基因如春风化雨般植入个体心田。让我们超越知识传授,成为活态文明的守护者与创造者,为时代文明大厦添砖加瓦,赋予其面向未来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青年的精神底色,更是砥砺前行的“压舱石”,任凭风浪起,心中的航向始终稳如磐石。当青春与核心价值同行,个人理想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生命价值亦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愿每一位学子都能以核心价值为本,在校园实践中践行责任担当,在专业深耕中锤炼过硬本领,在时代浪潮中校准人生航向,让青春的脚步始终与社会进步同频、与国家发展同向,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教育学院(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