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海报)
“做完这个,我就奖励自己……”堪称当代大学生第一美德。它让我们自律,也让我们放纵;可以是续命的药,也可以是挖坑的铲。这份我们亲手调制的“薛定谔的奖励”,到底该怎么喝,才能真的补而不崩?当我们用“奖励型人格”兑换成长时,也要小心不要掉进透支的黑洞哦!
一、奖励背后的隐藏逻辑
简单来说,“奖励型人格”是一种通过完成目标后给予自我奖励来驱动行为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用“奖励”作为连接“付出”与“反馈”的桥梁,但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从“适度奖励”变成“过度补偿”。

(图片2:可画图片1)
二、是谁种下奖励的种子?
1、对目标感缺失的补偿
大学不像高中有明确的升学目标,当我们面对自由的时间安排时,很容易陷入“不知道该做什么”的迷茫。这时,“完成一件小事+奖励自己”的模式,能快速给我们带来清晰的目标感和即时满足感,让我们在不确定中找到一丝对生活的“掌控感”。
2、压力释放的刚需
专业课压力、社团任务、人际关系……这是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应对的众多挑战。当我们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时,“奖励”就成了最直接的解压方式。用一杯奶茶和一场电影,就能够快速缓解焦虑,成为我们努力路上的“临时充电口”。
3、群体氛围的影响
当看到室友为了通过计算机考试奖励自己一双新鞋,听到同学说考完四级就去旅行时,这些身边人的“奖励案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让我们也习惯用“奖励”来定义努力的价值,用奖励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图片3:可画图片2)
三、让奖励变身“成长加速器”
1、区分“奖励”和“透支”的边界
奖励的本质是为成长赋能,而非为放纵找借口。完成小组作业后,与其放纵自己刷手机到凌晨,第二天昏昏欲睡不能集中精神,不如奖励自己睡个懒觉、读一本喜欢的书。选择这样的奖励不仅能缓解疲惫,又不会打乱后续的计划。
2、把“即时奖励”换成“长期反馈”
生活中,很多成就都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很难看到结果。我们可以把“奖励”和“长期目标”绑定,比如每月读完2本书,期末就用奖学金买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这种“延迟奖励”能让我们更专注于长期成长,避免被短期满足感裹挟。
3、接纳不完美的努力
有时,我们总会陷入“只有完美完成目标,才配得到奖励”的误区,计划背200个单词,只背了150个就觉得“不够好”,放弃奖励也否定自己。但其实,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哪怕只进步了一点点,也可以给自己一句鼓励、一个小小的奖励。接纳不完美,才能让“奖励”真正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图片4:可画图片3)
大学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成长兑换”,而“奖励型人格”就是我们手中的“兑换券”,用对了,它能帮助我们兑换到更自律的习惯、更清晰的目标、更自信的自己;用错了,就会掉进“透支黑洞”,消耗掉本该用来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能学会驾驭“奖励型人格”,让每一次“奖励”都成为成长的阶梯,而非放纵的理由吧!
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