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暑气未消,校园中已洋溢着新学期的蓬勃朝气。辩论队本学年首次招新面试于近日顺利举行,一批怀揣思辨热情的新生在此开启了他们的辩论初体验。
第一轮面试
第一轮面试于光华楼215教室有序开展。候场期间,2025级新生在走廊安静排队等候。入场后,同学们首先进行了限时自我介绍。随后的核心环节为观点陈述:面试者从五道开放性辩题中随机抽取一题,在90秒准备后,需提出两个具备逻辑支撑的论点并简要论证。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的即时思维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

(图片1:第一轮面试)
第二轮面试
在第一轮面试结束后,辩论队随即组织了第二轮面试。本轮采用国际华语辩论赛制,共设四组辩题、八支队伍参与对阵,辩论过程精彩纷呈。以下为本轮赛况回顾:
辩题一:明月高悬,“独不照我”与“不独照我”何者更显凄惨
正方强调“独不照我”所带来的被排除感,以“万家灯火唯我无光”之意境,勾勒出一种令人心碎的孤独图景。反方则认为“不独照我”更为凄惨,指出当不幸成为普遍现象时,希望被彻底剥夺,此种绝望较个人孤独更为沉重。
在质询环节,正方提出“普遍性是否必然带来更深的痛苦”之间题,反方则反问“孤独是否具备转化的可能性”。双方交锋激烈,情感与逻辑交织,令观众得以体悟两种痛苦的不同分量。
辩题二: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可喜/可悲的
正方赞美初见的纯粹与美好,认为保持初心有助于减少人际摩擦,带来积极影响。反方则指出初见的片面性,认为过度理想化往往导致后续失望,而真正的成长需依赖经历与磨合。
质询中,正方要求反方论证“失望必然大于美好”,反方则追问“美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双方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界处展开拉锯,引发观众对人际关系本质的深入思考。
辩题三:别离让人生变得更完整/更遗憾
正方强调别离所带来的成长与蜕变,以“距离产生美”说明关系可能因此得以升华。反方则聚焦于别离的不可逆性,以亲情、友情为例,强调遗憾的持久性与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质询环节中,正方要求反方界定“遗憾的阈值”,反方则质疑“成长是否必然能够抵消遗憾”。这场围绕价值权衡的交锋,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中那些不可逆转的时刻。
辩题四:顺境/逆境何者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强调顺境所提供的资源优势与心理安全感,认为其有利于稳定发展。反方则援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理,结合成功人士的经历,阐明逆境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质询过程中,正方追问“逆境转化为动力的条件”,反方则质疑“顺境是否易导致安逸心态”。双方在成长机制上的深入探讨,展现出对人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图片2:第二轮面试)
指导老师点评与队员讨论
夏週昶皓老师对同学们的整体表现予以高度评价,指出大家在准备充分、立论完整、质询针对性强及表达流畅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夏老师建议同学们注意情感表达与逻辑推理的平衡,加强数据与案例的精准引用,并进一步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以下为录取同学名单,谨向成功加入教育学院辩论队的同学表示祝贺!

(图片3:录取同学名单)
破冰交流会
秋意渐浓,晚风送爽。教育学院辩论队新老成员于10月20日晚19:30齐聚光华楼204教室,共同参与本学年首次破冰交流会,在融洽的氛围中初步建立起团队的凝聚力。
开场致辞:明晰方向,寄予期望
活动伊始,辩论队指导老师夏週昶皓为本次破冰会致辞。夏老师从辩论素养培育与团队协作精神两个层面出发,阐述了辩论活动对思维训练与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并对新学年辩论队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为团队注入信心与动力。

(图片4:夏週昶皓老师致辞)
骨干发言:规划展望,凝聚共识
会长张沁琳随后发言,结合自身辩论经历,阐述了辩论所蕴含的理性之美与表达之力,并强调团队合作在备赛与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队长朱灵怡与副队长丁文琪则分别就本学期训练安排、赛事计划与团队建设目标进行介绍,进一步明确了队伍的发展路径与共同愿景
破冰交流:真诚互动,初建默契
在破冰环节中,队员们通过轮番自我介绍,逐步消解了初识的陌生感。大家不仅分享了个人与辩论结缘的经历,也表达了对未来参与的期待。现场氛围轻松而真挚,新老成员在言语交流中初步建立起默契与认同。
辩论不仅是技巧的较量,更是思考方式的修炼。在一次次观点碰撞中,我们学会倾听不同声音,理解多元价值。无论结果如何,参与辩论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成长。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辩论赋予我们的,正是这种转换视角、深化思考的能力。愿每一位辩手在未来的赛场上,继续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教育学院(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