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党务干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特邀上海杉达学院俞刚副教授,于2021年4月8日下午16:30在晖华楼报告厅开展“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专题讲座。参与本次讲座的有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可、学前教育学院分团委书记王秋婷、学前教育专业第一支部书记张子璠、学前教育专业第二支部书记颜银树、艺术教育专业党支部书记杨荻、各辅导员及学前教育学院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
(图片1:朱可老师发言)
(图片2:老师参加讲座)
(图片3:学生认真听讲座1)
讲座上,俞刚副教授结合自身理论研究,用丰富详实的史料,深入浅出地对“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系统的阐述。他回顾了近代上海的曲折发展历程,简明扼要地表明上海在近代史上的特殊性,并就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最为艰难的时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在党史中地位的重要论述,脉络清晰,内容详实。
俞刚副教授从制度选择、时代选择、阶级选择、文化选择四个层面剖析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之地的成因。
(图片4:俞刚副教授发言1)
第一,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镇。生产力相对发达,地理位置海陆俱佳,交通四通八达,电讯技术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建党的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建立前,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型城市,成为集商业、金融、工业、房产业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中心。便利的交通设施,迅捷的信息传递,发达的工商贸易,充盈的金融资产,繁盛的房屋买卖租赁,这些地缘条件使上海成为建党理想场所。
(图片5:俞刚副教授发言2)
第二,上海是当时全国文化的中心。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上海一直扮演着中心的角色地位。1900—1911年,中国74家稍具规模的西书翻译出版机构中,上海有58家。最先进的印刷机械和印刷方式不断地引进到上海,上海成为全国印刷条件最好,印刷设备最先进的城市。此外,图书馆、博物馆、报馆、书局、电影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在上海兴办,使文化发展呈现繁荣景象。毫无疑问,文化机构和文化出版物的勃兴为各种社会思潮交相辉映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竞争中,逐步显示出科学性、先进性与适用性,最终成为先进分子的救国选择。
第三,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集中之地。邓小平指出,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民族资本投资的棉纺织业、面粉工业、缫丝工业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人阶级队伍快速增长。这一时期,全国各业工人总计194.6万人,其中产业工人102.2万人。上海各业工人占全国各业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这些大工厂做工的产业工人有10.81万人,占上海产业工人总数的59.6%。上海在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聚集新社会力量上居于领先地位。加之,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直接促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上海是受先进人士青睐的城市。经济发达、生活便利、文化繁荣,是吸引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要素。1920年4月,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情况,维经斯基向陈独秀提出能否和中国的知识分子谈谈,陈独秀当即答应说:“吴先生想和中国先进分子取得广泛联系,到上海是最适合的地点。这里集中了各个学派和社团的各种各样的人物。” 由此可见,上海在时人心目中的文化形象。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正是体现中国社会“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在“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最终结果。
讲座的最后,俞刚副教授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凄风苦雨中成立的。他希望同学们能深刻到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让中国共产党在艰苦而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斗争精神得以保持和弘扬。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通过深入学习党史,坚守初心使命,进一步振奋精神,在比学赶超中奋发作为,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描绘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抚今追昔,重温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我们将更加坚定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的信念!
学前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