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于2021年9月14日下午2点在体育馆展开了2021级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席本次讲座的领导老师有:健康学院副院长王茜、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答英娟、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朱可、学前教育学院明言辩论协会指导老师杜华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王茜老师。
(图片1:王茜、答英娟、朱可、杜华萌)
关键词1:变化
首先,同学们要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这意味着生活与学习都将面临全新的变化。其次,同学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积极地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才能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同学们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大学的课堂比高中的课堂相对宽松,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天华学院还有特殊的早晚自习制度,需要同学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同时,同学们要学会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关系、舍友关系等等。在处理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知社会。
(图片2:关键词变化)
王茜老师还引入了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说”,指出同学们在大学阶段,面临着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的冲突(12~18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20岁左右)。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她倡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危机”,它是成长的机会,一个特殊的转折点,一个不断增加易损性和不断增强潜能的决定性时期。积极应对可以促进成长,拖延问题会让人感到烦恼和痛苦。
(图片3:王茜老师发言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世界卫生组织
关键词2:幸福
王茜老师明确提出,幸福是源自内心的。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说过,“幸福”就是找到并且去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她希望同学们明白表现≠能力≠自我价值,从而能够积极面对新环境,适应新角色,促进自我发展,真正做到自觉自省、自律自强、自我认同。
她建议同学们做到以下五点:
1.识别、接纳(正确的认知);
2.发现不良应对方式,适当抒发(倾诉、写日记、运动);
3.做有意义、有价值感的事;
4.寻找正确资源学习、充实自己;
5.学会求助。
(图片4:关键词幸福)
此外,她简单讲述了幸福生活的三个层次,包括愉快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她期望同学们未来可以快乐地学习,积极成长;开心工作:做自己喜欢并可以获得报酬的事情;拥有美满的婚姻:无条件的爱与被爱。
(图片5:王茜老师发言2)
关键词3:奋斗
王茜老师提出,同学们在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可确定的目标后,要付出行动,同时也要设立时间限制,避免拖延与逃避。
最后,她分享了一首诗,希望同学们未来能够在奋斗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梅花
南宋· 梅花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至此,2021级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结束。希望2021级新生能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体会幸福,度过一个充满幸福的大学生活。
学前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