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同“屏”共振,同心战“疫”|学前教育学院“菁菁校园,青春百态”系列活动(第三期)

万筱初晴,草木蔓发,仲春四月,春和景明。学前教育学院“菁菁校园,青春百态”系列征集活动迎来了第三期“春日生活碎片”分享。

2022年3月15日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开展此系列征集活动至今,无数同学积极投稿,分享春日所闻所感,执笔诉情,共同战疫。

春日生活碎片1

21学前教育(中本贯通)3班

志愿者 邹茗同学

记得上一次疫情爆发时的我还坐在电脑前默默地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加油鼓励;而在今年这个时候的我已经穿上防护服,成为万千志愿者中的一员了。

由于小区将进行疫情封控管理,志愿者人手紧缺,所以我和母亲都积极报名参加了小区志愿者。虽然与医护人员比起,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可是我们还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能够帮助到他人的事情,例如,统计核实每栋每户做核酸人数、有序地带领他们前往核酸地点等。


“苦难是花开的伏笔,冬天总要为春天作序”,相信只要我们同心抗疫,总有一天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期盼在校同学和在家的同学能够一起加油、共渡难关!最后致敬所有的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上海加油!

春日生活随片2

19学前教育1班

“在校生” 叶禹彤同学

《人民日报》中提到:“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

当病毒的黑云席卷上海,恐惧的迷雾掩埋前进的道路,是坐以待毙?还是全力“抗战”?或许时代的答卷已经上交,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我们同心协力,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年代,这场无声的战“疫”时刻牵动着广大人民的心。党旗所指,青年先行。上海高校的退役大学生士兵,连夜写下“请战书”,不计生死,不论报酬,成立战“疫”小分队,集结“疫”线;国家有难,青年组织吹响集结号。青年志愿者们,在今天接过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火炬。我校学生虽隔离在校,但在校内核酸检测点,“大白”身边总会出现一群红马甲,那一抹红阐释了青少年“身未入党,心先入党”的坚定决心。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传递出的是中国人打响抗疫攻坚战的勇气和必胜信心,彰显的是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速度。

(图片2:做核酸)

生命的脆弱和无助在于面对苦难,而苦难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正视和救助,绝非站在苦难之外的感动和抒情,理解和尊重是爱与被爱。我们曾经被需要,但我们现在也需要。乌云不可遮月,疫情不可挡春,我们终将热烈迎春。

春日生活碎片3

21艺术教育2班 

杨佳洁

全副武装的检测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着采样,他们工作连轴转,手上娴熟的动作片刻不停,完成一批又一批标本采样。他、她、他们的付出,勾勒出同心抗疫的决心。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些“最可爱的人”为我们人民生命健康撑起来一把“平安伞”.

(图片3:核酸检测)

检测点外,看到在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组织安排下,等待核酸检测的队伍井然有序。尽管排着长队,但大家都保持着合适的间隔,耐心地等待着检测。

(图片4:群体核酸)

市民们准备充分、秩序井然;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昼夜奋战、有条不紊;医护人员化身“大白”,起早贪黑地奔赴全区各个村、社区等,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中国抗疫,上海速度,我相信只要全体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都不一样,又都一样,让我们心存美好,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我们能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春日生活碎片4

21艺术教育1班

王思静同学

在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让我有一种梦回2020的感觉,但比起当时的自己,上了大学的我在学习方面更为自律:及时上课并完成课后作业、观看一些老师补充的以及课程相关的视频、在课后根据老师上课的内容做一些笔记等。而且网课生活为我们免去了早晚自习,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调整和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图片5:网课)

春日生活碎片5

21学前教育(专升本)2班 

唐艺玮同学

在居家上网课的期间,我不仅按时完成学业任务,还腾出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用相机记录那些被美食治愈的瞬间,烤鸡翅、炸薯条,享受美食,感受生活中的美!

感谢以上5位同学的春日分享,期待更多的同学投稿“春日生活碎片”,把日常生活中的零碎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愿春风为我来,桃李竞相绽;

愿春风解我意,送走病与雪;

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天华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

愿疫情早日散尽,

来日归校共赏天华春意正浓。


                                                                                                                                      学前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