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薪火相传,铸就辉煌|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进新时代考古”主题教育党课讲座顺利开展

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与党性行动,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进新时代考古”主题教育党课讲座于2023年5月18日下午16:10在图书馆四楼资源中心顺利开展。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滕薇、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答英娟、学前教育学院教工支部副书记田剑玫以及学前教育学院各党员、干部参与聆听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我校党办主任助理、宣传部长助理屠潇博士。

(图片1:教师照片1

讲座伊始,屠潇博士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为引文,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大文化与遗产的保护力度与传承,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鉴,进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图片2:屠潇博士照片1

首先屠潇博士从考古爱好者的视角为各位党员干部分享她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解,帮助各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考古事业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作用,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使各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落实于实处。

(图片3:教师照片2)

屠潇博士以“盗墓”为前沿,引入考古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地层学”和“类型学”。地层学是指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和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类型学则是借用生物学对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图片4:屠潇博士照片2

同时,屠潇博士指出,出土的遗物按用途可以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战争武器、祭祀礼器和随葬冥器,按材质可分成石器、金属器、竹木漆器、角骨器、丝帛织品和书画。她借用案例分析与图文结合的形式,带领各位党员干部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着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璀璨文化。

紧接着屠潇博士表示,将自然科学技术引入考古学可以帮助获取丰富的“潜”知识,有助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此外,考古时通过对一些细节的关注也可以获得想要的信息,如人骨研究、植物考古和化学颜色推测等等。屠潇博士以幽默风趣的语气为各党员干部带来关于考古学的小知识,生动阐释了考古学科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图片5:屠潇博士照片3

同时,屠潇博士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的关联。

一、考古现场运用大量的技术发掘

屠潇博士讲述了三星堆的四个祭祀坑的新发现。三星堆很早就被发现,但直到最近才被广大网友关注是因为有新时代的技术运用进入了考古,例如激光共振拉曼光谱仪能够非常精确的测算测出这个物质元素,另外还有X光衍射仪,扫描电镜等等。此外,搭建的操作平台“方舱”也能够使得考古发掘处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此平台也被运用到了抗击疫情的前线。她指出,近些年发掘三星堆时在原址上所建的六个文物保护实验室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二、文物保护技术、冶金学、地质学等在考古中的综合运用

针对文物的保存方法,屠潇博士进行举例说明并列举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方法:

1、对于铜尊等文物保护,展出时运用到了3D打印技术,有效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对文物的损害。

2、三星堆中也挖掘了非常多的象牙,象牙易氧化,保存非常艰难,因此运用到了保湿处理。

3、黄金面具的保存则运用到了快速检测技术,来扫描和模拟挖掘现场的地下情况,使考古挖掘、研究和保护更加科学、精准。

4、南宋古船在2007年被整艘打捞,制造“水晶宫”(把同样的海水引入),定期把水抽走进行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使用薄荷醇,给古船“补钙”。屠潇老师讲到,很多文物长期埋藏于地下已经变得非常脆弱,而出土环境急剧变化,会导致文物损毁。使用薄荷醇喷涂在文物上,给文物“补钙”,能够让文物研究不被外界因素影响。

三、国外对考古技术的重视

屠潇博士指出,瑞典17世纪战船Vasa号20世纪50年代发现,PEG加固,缓慢干燥,这是不同于南宋古船的保护技术。同时,屠潇博士向各党员干部介绍了我国近代的考古学之父李济,他第一次带领团队对殷墟进行发掘,也是从他开始才真正用到现代考古技术。我国一直处于探索期,尝试用更好的技术使文物留存时间更长久。

四、保护展陈中的技术应用——敦煌莫高窟

屠潇博士指出,病害会使壁画颜色褪色、脱落。她解释道,现在运用三维扫描监测温度、湿度、水的变化、风沙变化、有害气体的变化,修复使用什么颇料等方法都是哥美国学者和敦煌研究院的一起完成。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盖蒂保护研究所)1988年第一次访问莫高窟之后,就与敦煌研究院一直合作保护敦煌。

屠潇博士借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讲座最后,由高德翔老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宏大叙事的理论思想一定要有历史文化的佐证。器物上的每一个花纹以及器物所属不同时代的微小变化,都记载着当时人类群体的生活作息、劳作和情感的历史记忆。同时,他强调,只有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之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至此,本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进新时代考古”主题教育党课讲座圆满结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希望在未来各党员干部能把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继承考古前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学前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