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团建设

学前教育学院2024年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2022级学前教育(中本贯通)1—3班

班级基本信息:班级人数:118人辅导员:车婧分组情况:每组3-7人,共计26组调研方向:1.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时代精神2.服务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3.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4.拓展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交流5.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公民素养


(图片1:各组调研情况1)

(图片2:各组调研情况2)

(图片3:各组调研情况3)

调研一组

“小托育”托举民生“大幸福”上海市双职工家庭0-3岁婴幼儿的托育需求与社区供给调研

地点:陆家嘴街道宝宝屋、东明路街道宝宝屋、三林镇杨思社区宝宝屋、沪东新村街道社区宝宝屋、书院镇社区宝宝屋、五角场街道宝宝屋、江宁党群宝宝屋、漕河泾街道宝宝屋

时间:2024年7月23日-8月14日

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我们前期结合《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给出的四大领域与幼儿发展目标,设计了4节涵盖动作与习惯、情感与社会、认知与探索、语言与沟通四大领域的托育活动。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中会同时遇到12月龄的宝宝和36月龄的宝宝,他们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基于首次实践的反馈,我们对活动教案进行了调整,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材料。此次调整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在语言与沟通、感官体验、手部控制和创造性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全面成长,得到了“宝宝屋”家长、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图片4:小组成员在陆家嘴宝宝屋开展志愿托育活动)

(图片5:小组成员在沪东宝宝屋开展志愿托育活动)

调研二组

非遗传承,青年在行动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文化中心

时间:2024年7月至8月中旬

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困难:1. 学习锣鼓书的学员年龄断层2. 锣鼓书的知名度不高,演出范围有限3.沪语渐渐被普通话替代

解决办法:加强教育传承,开发适合少年儿童的教学,我们组员结构均为教育学专业学生,因此我们更偏向于看待锣鼓书的“青黄不接”问题,思考如何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一事。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锣鼓书教材,包括绘本、动画、游戏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锣鼓书的兴趣。创新传播方式,以锣鼓书为例,我们尝试将锣鼓书结合当下流行的视频传播形式,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热门视频软件上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非遗的推广。以前辈实践经验为基础,紧跟非遗传承人的脚步,添加当今流行元素,让青年一代更好地接受传统非遗项目。


(图片6:小组成员在浦东东方财经节目宣传锣鼓书)

(图片7:小组成员在新场文化中心进行锣鼓书体验)

调研三组

京典思塾关注现当代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发展传播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震坤行、上海市闵行区莘松小学、松江区新桥小学、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妇联

时间:2024年7月22日—8月1日

方法:实地观察法、统计调查法、访谈法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在关注现当代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地区或学校可能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教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有限,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同样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为现代社会信息繁杂,网络发展迅速,网络已经较为充分地进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当下的热点和流行文化,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各异,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也有所不同。

对此,我们团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故事讲解、诗词朗诵、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专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开展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最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图片8:调研小组在上海市新桥小学进行实地考察教学)

(图片9:调研小组在上海市闵行区震坤行进行实地教学)

调研四组

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认同感调研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上海市普陀区长征街道

时间:2024年7月25日——2024年8月10日

方法:问卷调查法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我们本次的调查主题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展开本次调查活动,收集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认同以及宣传建议等。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内的一些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认知程度不足,对其缺乏兴趣,也不愿意接受采访,于是我们制作了电子问卷,将问题逐一清晰罗列,只需扫码填写即可完成调查,顺利收集到多方样本。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更加坚信,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了解、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10:小组成员在社区街道进行调研)

调研五组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以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策略研究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附近、上海市金山区龙皓路1088号、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121弄、上海市静安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时间:2024年8月1日—2024年8月5日

方法:问卷调查法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问卷发放时,难以确保问卷准确送达目标调查对象手中,存在重复发放或遗漏发放的情况。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实地发放,都面临选择有限和效果不佳的问题。问卷回收方面,时效性和回收率难以保证。部分调查对象未能按时返回问卷,或者直接拒绝填写,导致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要求。

为解决问卷发放的问题,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发放。线上利用多个主流社交平台、专业调查网站等广泛传播问卷链接;线下与相关文化机构、社区合作,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同时,对发放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及时纠正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对于问卷回收的难题,我们提前设置合理的回收期限,并在期限内通过多种方式提醒调查对象及时提交问卷。对于未按时提交的,进行适当的跟进和沟通。此外,提高问卷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让调查对象认识到填写问卷的价值,从而提高回收率。


(图片11:调研小组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进行调研)

(图片12:调研小组整合问卷资料)

调研六组

红色地标对青年思想引领作用的调查

地点: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时间:2024年8月10日

方法:调研采访法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在采访过程中,本小组察觉到,尽管多数受访青年知晓一大会址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标志性地位,但他们对这一重要历史地点的具体背景了解却显得片面而碎片化。这主要源于校园教育或网络信息的零散呈现,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本小组预先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脉络梳理,确保自身知识储备既全面又深入,以便在采访过程中,针对青年的每一个疑问,都能提供系统、详尽且准确的解答,助力其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


(图片13:小组成员随机采访在一大会址中参观的青年学生)

(图片14:调研小组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图片15:调研小组参观后写下感想)

调研总结

22学前教育(中本贯通)1-3班共118人,共计26组。本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时代精神;服务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公民素养这几个主题开展实践。

同学们走访多个红色纪念馆,观察并随机访谈参观者,研究红色地标对于青年思想的引领作用。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她们深入了解了上海市双职工家庭0-3岁婴幼儿的托育需求,以及社区托育服务的供给现状,探索解决托育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为提升社区托育服务质量、缓解家庭育儿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带动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流动,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天华精神。通过关注社会热点,同学们发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就这一现象展开研究、探讨解决策略。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让她们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深刻内涵。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熔炉般锤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将激励她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