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天华幼教”讲坛第15期 | 《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讲座顺利举办

(图片1:海报

2025年5月16日下午,教育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郭力平作题为《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的专题讲座,在学校同华楼2号观摩教室举行。参与本次讲座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徐娟、院长助理兼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张海萍、多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及同学们。教育学院副院长张萌主持本次讲座。

(图片2:《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1

讲座伊始,郭力平教授以“国际学前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动向”引入,分析国际上对“游戏化学习(playful learning)”概念的讨论,进而提出“师幼双主体”和教师“有意性”的概念。教师在双主体结构中,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创设蕴含学习机会的环境,并在游戏中提供鹰架支持。这意味着幼儿教师需要是“有准备的”和“有意性”的,具备充分了解儿童、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幼儿社会建构中的重要参与者。

(图片3:《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2

接下来,郭力平教授通过分享“拼板运球游戏”、“请出花仙子”两个幼儿园实践案例,来进一步生动阐释教师“有意性”的实际作用,呈现了真实情境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处理方法。案例中的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需要做出及时和科学的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儿童。游戏案例中儿童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社会建构过程。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游戏中的适时引导,以及教师自身的观察、经验和反思,是构成学习路径的核心要素。

(图片4:《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3

除此之外,郭力平教授特别强调幼儿教师“观察”的重要性:观察不仅是教师生成、调整和反思课程的基础,也是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关键手段,既能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又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他还指出:虽然幼儿学习路径具有个体差异,但对其进行系统存档意义重大。当幼儿园完整保存历届幼儿的学习路径时,这些经验将沉淀为园所特有的知识体系,代代相传,成为幼儿园文化的一部分,形成良性循环。

(图片5:《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4

至此,《幼儿游戏中的社会建构与学习路径——教师的有意性支持》讲座圆满结束。通过本次讲座,郭力平教授鼓励在场教师和师范生深耕专业,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稳扎稳打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教育学院(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