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天华教育”讲坛海报)
2025年6月6日下午,教育学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吴艳副教授作题为《AI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专题讲座,在学校天华楼458会议室举行。参与本次讲座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吴彬彬、小学教育专业主任叶彬恩、小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主任柴豪頔以及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们。教育学院副院长张萌主持本次讲座。
(图片2:现场会议照片1)
讲座伊始,吴艳教授指出,AI技术将重构课堂的底层驱动力。AI 作为具备数字内容孪生、编辑、创作能力的进化型智能体,正推动教育从“物质制造” 转向 “精神制造”。ChatGPT 的普及标志 AI 已经进入到大众应用阶段,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了跨模态交互,算力突破也为课堂技术普惠奠定了基础。AI 的三大能力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接着,吴教授认为,在AI时代,教育正从“知识灌输”到“素养育人”转型。针对AI 时代 “时间匮乏取代物质匮乏” 的教育痛点,她强调,课堂要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困境,转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思辨力和实践能力。她援引了OECD《教育 2030 学习指南》,指出未来课堂应帮助学生在陌生情境中“自定航向”,聚焦创造价值、协调矛盾、承担责任三项能力培养。
(图片3:现场会议照片2)
接下来,吴教授介绍到,在教学实践层面,课堂场景实现了智能化重构,AI 技术已经落地。吴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多个AI进入课堂的案例,比如,语义识别技术让教师从机械批改中解放出来,图像分析系统可精准判断学生主观题思维的路径,大数据模型则为每个学生生成动态知识图谱。她特别介绍上海“三个助手” 平台(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及闵行区智慧教育智能体 “zingo”—— 课前通过数据预判学情,课中实时捕捉学习盲区,课后推送定制化训练方案,形成 “精准教、个性学” 的闭环。六年级学生通过游戏化界面学习抛物线,八年级学生用 AI 分析文学作品情感倾向,这些场景也正在成为AI时代课堂教学现实。 她展示的AI技术进入中小学课堂实例引发参加讲座师生强烈兴趣,及针对案例的反思讨论。
(图片4:现场会议照片3)
最后,面对AI 带来的职业挑战,吴教授也强调了 “技术越智能,教育越需人性温度”。建议教师应聚焦AI 无法替代的情感沟通、价值引领等能力,参考《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提升数字素养,创新“对话教学”“有氧课堂” 等模式,让技术成为激发学生探索欲的工具,而非替代师生互动的屏障。吴教授对比了欧美教育数字化战略,指出中国以上海试点为代表,正通过“教学数字化转型三年攻关行动” 构建 “技术赋能 + 人文关怀” 的教育生态。“AI 不是终点,而是教育变革的起点。” 她最后总结,未来中小学课堂应让 AI 负责效率提升,教师专注价值塑造,共同培养“能与 AI 协作、能解决真实问题” 的时代新人。
(图片5:现场会议照片4)
至此,《AI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讲座圆满结束。讲座梳理了 AI 与课堂的融合逻辑,指明 “技术理性与教育温情并存” 的变革方向,为高校教师培养AI时代基础教育行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参考。
(图片6: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