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科学论证培养方案 共绘人才培养新蓝图 --- 教育学院成功举办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

在人工智能冲击与少子化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亟需突破单一领域,拓展多元就业路径。为精准对接行业转型对人才的新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院近日举办了2025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方案优化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论证会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克建,以及教育行业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教育学院院长徐娟副院长韩苏曼、张萌,院长助理扶跃辉,院长助理兼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张海萍,学前(中本/高本)贯通专业主任李丽,学前教育专业副主任张宁,学前(中本/高本)贯通专业副主任李双琦,以及教育学院院务会成员等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院长助理兼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张海萍主持。

图1 专业论证会议

会议伊始,张海萍主任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阐述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目的、重点内容等,并恳请专家、学者对方案严格把关、多提宝贵意见。在论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专家一致强调,面对人工智能与少子化的双重挑战,亟需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并基于市场多元化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人才供需的动态平衡。

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就培养方案优化提出三点建议,首先,重视学前融合教育人才培养,增设相关课程。其次,梳理课程逻辑清晰界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层级关系,确保课程体系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同时,深化托幼一体化导向,着力推进托幼一体化相关课程与师资能力培养的衔接整合。

图2 专家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李燕教授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缩减艺术技能类课程比重,充实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类课程,增设人工智能辅助教育应用类课程,同时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浙江师范大学李克建教授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自身办学优势,与其他高校差异化发展;强调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亟需增强复杂情境下的高阶能力、情感互动能力、艺术素养与创新思维等方面培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与未来感。

图3 专家论证会议

最后,韩苏曼副院长表示,学院将认真梳理和研究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合理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强调学院将以论证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本次论证会凝聚了学界智慧,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指明方向。学院将以专家建议为纲,系统推进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与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实践,拓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培育兼具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多元视野的学前教育人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撰稿人:李双琦

教育学院(处)供稿